来源: 尹波说球
归化塞尔吉尼奥和小奥斯卡之所以成为舆论热点,是因为本来不被看好的18强赛出线前景,由于国足去年第四、第五两轮连胜印尼、巴林出现转机,使许多人认为,如果这两名实力派外援能够及时归化,补上中场和锋线短板,今年余下的四轮比赛,国足创造惊喜的概率便可能显著提升。应该说,这种期待并非不切实际,不过,把所有的宝都押在这两名新援归化成功之上,未必是明智之举。
国足18强赛前六轮低开高走,是怎么做到的?开局三连败,包括对日本0比7那样的惨败,固然有对手更强,后面从印尼、巴林身上连拿6分亦不乏对方实力偏弱等客观因素,但伊万连败三场之后痛定思痛,对国足阵容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大胆启用更年轻更有冲击力的有生力量,踢出了斗志和韧性,同样是扭转被动局面之关键。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价值连城之胜,以及其后再战日本时表现超出预期的小败,国足状态和战绩的明显反弹,是在队内基本没有归化球员助阵的情况下完成的。
强调这一事实,绝不意味着通过归化新援补强短板没有必要,国足缺少能拿球组织、掌控节奏的中场节拍器式核心人物,武磊长期伤缺,锋线攻击力不足也是亟待改善的环节,昵称“塞鸟”的中场铁腰塞尔吉尼奥和门前终结能力突出的小奥斯卡若能实现归化,填实国足阵容拼图上这两块空缺,肯定会让伊万如虎添翼。只是需要防止某种倾向,即把国足踢好后四轮比赛力争出线的希望都寄托于这两名强援能够如期到位+满血出战。国足必须做好他俩一起或其中之一缺席的充分准备,尤其要避免心理上提前产生依赖感,否则一旦这二位归化不顺利,对国足军心有所影响,难免得不偿失。就算如愿归化成功,还存在与球队整体磨合的问题,两个人踢的都是挑大梁的位置,有他俩和没他俩,国足的战术思路和体系差异很大,不可掉以轻心。
球员归化,在国际足坛早就不是新生事物了,规则已经很成熟,可是对中国足球而言,从意识到实践都非常滞后。上一个世预赛周期,归化国脚才初次露面,且伴随着巨大争议,意识问题至今不曾真正解决,实践中则教训多于经验。那届世预赛后,归化进程实际上中断了,直到本届世预赛国足重现突围曙光,归化国脚终于又提上日程。这段短暂+坎坷的归化经历,骨子里凸显的只有四个字:急功近利。为世预赛出线而归化,归化本身不计代价,使用起来却勾心斗角,出线不成马上变脸,避之唯恐不及。用不着不管不顾,用着了便临阵抱佛脚。不想栽树,只想乘凉。
球员归化是个系统工程,深耕细作,方可形成良性循环和长远效应。如果留意不难发现,其他国家的归化球员大都比较年轻,往往年纪很小便进入归化序列,长期效力踢联赛入乡随俗,进国足后无须深度适应即可迅速与本土队友融为一体。比如卡塔尔国脚半数以上有归化身份,他们基本出自阿斯拜尔足球青训学院,十几岁便在卡塔尔踢球,融入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几乎归化了四分之三国脚的印尼则得天独厚,有太多有着印尼血统的荷兰青少年球员可供归化,大大节省了归化时间和程序。而中国足球血缘归化资源匮乏,归化主流只能是非血缘球员,非血缘又要求即插即用,成名球员便成了仅有的选择,归化完成往往就超过30岁了。艾克森、洛国富、阿兰等人有资格代表国足出战时均已过巅峰期,无论成败都只有一届世预赛可踢。以归化他们的高昂成本计,显然创下了国际足坛归化史上性价比最低的纪录。如此模式,完全不可持续。
这次归化中的塞尔吉尼奥30岁,即使归化后赶得上18强赛后四轮比赛,最多踢这一届世预赛,而26岁的小奥斯卡能否踢两届也是个未知数。他俩以后,还有没有新一茬更年轻更富潜质的归化目标?假如本届18强赛国足最终功败垂成,归化这事儿十有八九会再度被搁下,等下届世预赛时说不定又有人想起来。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久久为功的道理,也都知道无论青训还是归化,着眼未来、建立机制、常态延续,才能行稳致远。可惜,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
比较而言,头脑最清醒的还是伊万。在归化塞尔吉尼奥和小奥斯卡的话题被社交媒体热炒的当下,始终保持低调的克罗地亚老帅,关心的是另一件跟国足有关的事情——他要亲赴开赛在即的U20亚洲杯现场,不光是去看球,他明确表示:“我要看看U20这帮孩子里,有没有好苗子可以去踢18强赛。国足仍然需要新鲜血液。”